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正文

凌云县人民政府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

来源:政府办|0 文号: 时间:2014-05-28 03:16:07 点击: 次

政 府 工 作 报 告
 
——2014年2月27日在凌云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
第四次会议上

 
县长    方立斯 
 

各位代表:
    现在,我代表县人民政府,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,请予审议,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。
 
    一、2013年工作回顾
 
    2013年,在上级党委、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,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,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,团结广大干部群众,开拓创新,真抓实干,努力克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及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,着力稳增长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保稳定、促发展,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,全面完成了县第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。初步统计,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.49亿元,同比增长5.4%;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.43亿元,增长19.5%;财政收入1.65亿元,增长13.05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.02万元,增长11.2%;农民人均纯收入4288元,增长12.9%;森林覆盖率77.7%,比2012年提高0.3个百分点。人口自然增长率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指标内。荣获了“中国长寿之乡”、 “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”、 “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”、 “中华诗词之乡” 称号。
    ——扶贫开发成效显著。坚持“整县推进”工作思路,开工建设扶贫项目82个,完成投资3.4亿元,减少贫困人口1.37万。一是示范带动作用突显。狠抓新村建设、产业开发、教育扶贫,沙里弄利新村扶贫开发成效突出,有效推动了34个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。二是产业扶贫成效明显。105个行政村通过“两委竞标”,新种竹子、牛心李、十大功劳、核桃、巨菌草共3万亩,特色种植成为农民增收新渠道。三是智力扶贫成效良好。共招收县内576名“双后生”到县职校进行免费学历培训,开展产业扶贫培训、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315期3.49万人(次),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.5万人(次),新增劳务收入1.45亿元。四是金融扶贫力度不断加大,为困难群众和22家企业办理贴息贷款1.02亿元。
    ——“三农”工作稳定发展。坚持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,狠抓特色农业产业发展,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9.81亿元,同比增长7.03%,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645元。一是粮食生产稳步发展,实现总产量5.48万吨,增长16.6%。二是特色产业增效明显。有机茶转换认证茶园1.5万亩,产干茶4530吨;新种油茶3000亩,改造低产油茶园8000亩,产茶油1700吨;新种桑园10583亩,改造低产桑园2万亩,产鲜茧2.98万担;种植烤烟7577亩,产干烟1.7万担;建成林下养鸡示范小区8个,出栏林下养鸡501.98万羽;“221”产业实现产值5.012亿元,同比增收6900万元,增长15.9%。三是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。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处,家庭水柜938座,解决了农村2.7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;除险加固病险水库6座,新建和加固河堤7.85公里;改善和恢复农田灌溉面积6954亩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.95平方公里;全面开工建设通村水泥公路,建成16条84.7公里,建成屯级公路35条121公里;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421户。四是惠农补贴全面落实。发放农资综合直补、农作物良种补贴、退耕还林补助、生态公益林补偿等各项惠农资金4984.42万元。
    ——工业经济稳步提升。坚持做好工业发展协调服务,扎实推进“抓大壮小扶微”工程,培育了1家亿元企业、1家规模以上企业,扶持发展了55家微型企业,为7家企业申请扶持专项发展资金620万元。伶站工业园区投入基础建设资金300万元,完成总产值7亿元;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.56亿元,增长25%;完成工业总产值16.95亿元,增长11%;完成工业增加值6.38亿元,增长13%。
    ——城镇建设步伐加快。坚持城镇规划、建设、管理同步推进,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,城镇建成区达7.35平方公里,城镇人口达7.27万,城镇化率达34.5%,比上年提高1.5个百分点。一是城乡规划不断加强。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和县城旦村、百花、玉玺山、体育中心、蒙沙河南岸以及下甲集镇等修建性详细规划。二是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。城北四星级酒店及商住小区,城北、城南新区污水管网,农机片区、食品公司片区旧城改造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,完成城镇投资4.02亿元。三是市政管理不断加强。城乡清洁工程深入实施, “打非治违”活动扎实开展,城市净化、绿化、亮化、美化工程取得新成效,“国家园林县城”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。
    ——旅游产业持续发展。全年接待游客83.3万人次,同比增长13%,旅游综合收入5.76亿元,增长17%,旅游环境、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。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旅游发展定位和目标,出台了《凌云县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》和《凌云县加快旅游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》。二是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“浪伏小镇”、 水源洞景区、金保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扎实推进,完成旅游项目投资9036万元。三是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加大,制作了旅游宣传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、广西资讯频道等媒体和广东、福建等地进行宣传,开通了新浪旅游宣传官方微博,“引客入凌”工程取得初步成效。
    ——项目建设取得突破。坚持县四班子领导挂钩项目负责制,项目投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,八桂凌云茶产业园、城市花园小区、县城供水管网改扩建、河道防洪整治等32个续建项目扎实推进;通村水泥公路、通鸿公司余热发电二期技改、羽腾公司旅游产品综合展示楼、第三中学、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51个新项目开工建设;烟草专卖局综合业务用房、水库除险加固工程、保障性住房等33个项目竣工。全年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3.8亿元,增长15%,对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达59.6%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绩,累计到位资金13.06亿元。征地工作取得新突破,全年完成征地311户396.23亩,为项目开工建设提供了保障。
    ——生态文明效益凸显。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得到落实,自治区级生态村和生态乡镇创建工作扎实推进,植树造林3.2万亩,沼气池等新能源建设有效推进。节能减排全面推进,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49.82吨,氨氮排放量削减5.38吨,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.2%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稳步开展,用水、用电、用油比上年总体下降4%。
    ——财税工作卓有成效。财政收、支结构进一步优化,管理进一步加强。财政收入1.65亿元,同比增收1907万元,增长13.05%,其中非税收入3489万元,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1.12%,同比下降0.87个百分点,财政收入实现了量和质的“双提升”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.39亿元,增支2809万元,支出进度达95.85%。“三公”经费支出得到有效控制,比上年下降2.03个百分点。教育、科技、文化体育、农林水、医疗卫生、社会保障和节能环保等七大重点支出稳步增长。财政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,财政投资评审全面加强,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和贡献力度持续加大。
    ——民本民生切实改善。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,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%,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.6%。新农合参合农民18.739万人,参合率达97.73%,新农合补偿13.12万人次6541.83万元,政策内住院补偿率达78.54%。新增城镇就业880人,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60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%。发放城乡低保、城乡医疗、农村五保等各类社会救助资金5291.5万元。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06套,建成354套。自治区、市、县年初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如期完成。
    —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。科教文卫投入进一步加大,教育支出2.3亿元,增长9.74%,新建校舍47栋52882平方米,办学条件明显改善,师资队伍明显加强,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,其中高考再创佳绩,高考一本上线15人,首次突破两位数,比2012年增加7人;中考A+上线率按人口比例排全市同类学校前列。科技事业支出1380万元,增长9.09%,完成科技发明创造专利申报授理55项,科技项目获得国家、自治区立项11个,成立了科技民营企业5家。医疗卫生支出1.12亿元,增长20.07%;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有效推进,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落实,医药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。人口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,出生政策符合率为94.49%,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.54‰内,兑现计生奖励扶助资金88.114万元,建成“幸福家园”村级人口计生服务室和新家庭文化书屋12个,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1240对。文化、体育、广电事业均衡发展,申报壮族“吼喊”歌圩、蓝靛瑶舞蹈、壮族72巫调3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通过验收;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、1260场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任务全面完成。信访维稳工作全面加强,社会大局和谐稳定,再次荣获“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”。
    ——清洁活动有效开展。围绕“3456”工作思路, “美丽凌云·清洁乡村”活动全面开展,全县乡村环境面貌有效改观,涌现出46个清洁示范屯、492个清洁示范户。一是创新工作模式,组建了驻村工作队、党员干部回乡深入村屯引导群众开展活动,乡镇、村屯陈年垃圾、河流沟渠、田间废弃物得到有效清理。二是社会广泛参与,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和后援单位捐资、捐物折款达396万元。三是环卫设施不断完善,总投资7081万元,为各乡镇、部分村屯配备了垃圾收集车、垃圾箱等一批环卫设备,建成泗城、沙里等4个乡镇垃圾中转站,硬化屯级道路64.55公里,新建垃圾收集池、焚烧池(炉)839个、大坝田间地头垃圾池200座、排水排污沟26.5公里。四是长效保洁机制不断完善,新增了一批集镇、村屯保洁员,出台了一系列村民自我管理的制度和规定,村民保洁意识不断增强。
    ——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。坚持依法行政、从严治政,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有效推进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、清理行政许可事项、规范性文件、电子政务、政府信息公开稳步推进,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,政府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。切实转变干部作风,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,干部作风、行政效能不断提升。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强,“一岗双责”全面落实,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。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、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,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,主动与政协讨论协商重大事项,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议案、建议、提案142件,办复率100%。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卓有成效,群众信访案件得到有效化解。安全生产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、土地打非治违、违法建筑治理强力推进。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,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平安凌云创建活动取得良好成效。武装工作得到加强,各民族团结和睦,社会和谐稳定。
    监察、审计、统计、商务、农机、物价、工商、食药监、质监、气象、史志、档案、机要、保密、粮食、宗教、世行、供销、金融、保险、通讯等部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,工会、共青团、妇联、科协、残联、老龄、文联、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    各位代表,过去一年,我们在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下取得这些成绩,来之不易。这是在上级党委、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,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、奋力拼搏的结果,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。在此,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,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,向全县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,向驻我县的武警官兵和中直、区直、市直单位,向所有关心、支持和帮助凌云改革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,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!
   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,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,工作中还存在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。主要表现: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不明显,农业农村基础依然薄弱,缺乏龙头企业带动,农民增收渠道不多;扶贫工作难度加大,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;工业企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,技改压力增大,生产经营依然困难;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,民生保障压力大;项目前期工作滞后,缺乏重大项目投资,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不强;旅游基础设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,人气不旺,旅游开发有待加强;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卫生等发展任务艰巨。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,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,认真研究,积极解决。
 
    二、2014年发展思路、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
 
    201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、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,也是完成“十二五”规划的攻坚之年。做好今年工作,意义重大,我们必须认清形势,分析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,更好地把握发展新形势、新要求,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,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。
    根据县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,2014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是: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、十八届二中、三中全会和中央、自治区、百色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,坚持生态建设为主线,以农民增收为核心,以改善民生为引领,加大产业结构调整,加大扶贫攻坚力度,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,加快旅游发展步伐,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,全力构建生态文明和谐美丽新凌云。
    主要预期目标: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%;财政收入增长10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%;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%;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‰以内;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下;森林覆盖率增长0.3%。化学需氧量、氨氮、氮氧化物、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内。
    为实现上述目标,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:
    (一)全力抓好扶贫攻坚,提升整体推进水平。以改善生存环境为根本出发点,以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,不断完善专项扶贫、行业扶贫、社会扶贫“三位一体”的大扶贫工作格局,整合各方力量,重点推进34个贫困村扶贫开发,力争扶贫项目投入突破3亿元,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,减少贫困人口1.2万以上。
    1.抓好产业扶贫。一是实现产业扶贫到村,依托3个10万亩和2个万亩农业产业基地建设,不断扩大种植规模,使基地覆盖全县34个贫困村,努力在每个贫困村打造1个特色产业示范点。二是继续推行“政府挂牌、两委竞标”产业扶贫工作机制,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。三是实施能人带富计划,重点在34个贫困村中,培植和鼓励种养大户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,建立以能人为聚集点的扶贫产业帮扶中心,开展相互担保,实现互利共赢发展,促进增收脱贫,根据带富成果进行重点扶持和奖励。
    2.狠抓智力扶贫。一是实施智力扶贫到户工程,建立“贫困青年岗位就业培训生活补助机制”,每年帮助有意愿学习的1000名贫困青年获得技术证书。二是继续把本县籍初中、高中毕业的“双后生”免费送到县职校就读,确保招收500名以上学生到县职校参加职业学历培训。三是结合产业发展特点,积极开展各种短期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4万人次以上。
    3.加快基础设施扶贫。一是突出抓好水利设施建设,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2000亩以上。二是加快交通网络建设,确保行政村沥青(水泥)公路硬化率达100 %,20户以上自然屯95%以上通公路。三是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,新建和改造35千伏变电站2 座,新建和改造10千伏配电台区 39个,确保全部自然屯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目标;新建通讯机站 9个,使村移动通讯信号覆盖率达到96%以上,100 %的行政村通宽带。
    4.完善扶贫考核机制。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参与扶贫开发,完善脱贫激励机制,对于群众积极性高、扶贫开发成效明显的村屯给予重点支持,使扶贫更有活力,更有实效。实行扶贫对象动态管理、建立贫困村年度扶贫工作规划和贫困农户增收计划,加大贫困村的资金投入,提高扶贫精准度,提高扶贫政策覆盖面,实现应扶尽扶。
    (二)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,增加农村经济效益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,积极推进“五大基地”建设,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,打造“一乡一业,一村一品”,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,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升级,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10.4亿元,增长6%。
    1.强化基地建设,提高特色产业综合效益。扎实推进3个十万亩和2个万亩农业产业基地建设,打造生态农业、观光农业,力争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。一是打造10万亩优质高效茶叶基地,全力抓好1.5万亩有机茶基地创建申报工作,新增有机转换茶园5000亩,改造低产茶园1万亩,扶持培育茶叶龙头企业1-2家,延长产业链,促进产品优化增值。二是打造10万亩优质高效桑蚕基地,新种桑园1万亩,改造低产桑园2万亩,建成彩架等4个标准化桑园基地,形成万亩桑蚕产业示范带。三是打造10万亩优质高效油茶基地,新种优质油茶2000亩,改造低产油茶林8000亩,推行龙头企业、合作社、能人带动,采取农村林地流转方式,力争在每个乡镇打造1个500亩以上的油茶示范基地。四是打造万亩中草药种植基地,新种十大功劳5200亩、扶芳藤3000亩、田七1000亩。五是打造万亩种草养畜基地,新种巨菌草3000亩,重点建设生态肉牛(羊)养殖示范基地,新增30户规模养牛户、20户规模养羊户,力争年出栏肉牛9000头以上、肉羊3万只以上。
    2.抓好典型示范,打造“一乡一业、一村一品”。依托五大产业基地建设,坚持产业示范带动,着力建设加尤、玉洪茶叶产业示范带;建设泗城、下甲、伶站、加尤林下养鸡核心示范区,年出栏肉鸡700万羽以上;建设加尤、下甲桑蚕产业示范带;建设朝里、沙里烤烟产业示范带,种植烤烟1万亩;建设逻楼核桃、油茶产业示范带。同时,积极培育其他优质、高效、生态农业,打造长寿生态农产品,创建“富硒农产品基地县”,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,努力形成“一乡一业、一村一品”的产业发展新格局。
    3.培育发展龙头企业,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。围绕特色产业,扶持壮大浪伏、羽腾、金山等原有龙头企业,进一步扩量增效,培育新增2个以上带动力强、覆盖面广的龙头企业。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,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,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,实行风险共担,推进专业化、标准化、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。
    4.强化保障体系建设,维护农民合法权益。一是强化科技支撑。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,推广应用新技术、新品种、新模式,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,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二是发展农民合作组织。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发,大力发展家庭经营、集体经营、合作经营、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,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,新增各类经济合作组织5个以上。三是加强融资平台建设。加强政府金融担保平台建设,探索合作模式,设立财政担保基金,完善运行机制,为农业企业、农户发展产业提供贷款担保。四是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。整合支农资源,建立长效投入机制,增强农村经济发展能力,更好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保障。加强民生项目资金监管,确保专款专用。五是完善县、乡、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体系,不断提升服务水平,使群众充分享受到更优的科技服务、信息服务、市场服务。
    (三)优化工业发展环境,加快工业转型升级。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,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培育发展资源型新兴产业,着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,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6亿元、工业增加值6.2亿元。
    1.强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。在加快推进茶文化产业园、通鸿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余热发电等在建项目的同时,重点推进丝绸产业园建设,新增12组自动缫丝生产线、150台丝织机,建成百色第一家白丝厂;推进天龙锰业一台16500千伏安矿热炉改扩建;建设江桂公司木材深加工项目,建成年产3万立方生态板、5千立方板式家具板两条生产线;开发那位、那洪山泉水,建成年产12万吨纯净水生产线;开发方解石,力争建成年加工50万吨方解石生产线。
    2.加强企业协调服务。加大企业用电、原料、融资、建设用地、证件办理等协调服务工作,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,优化管理和技术创新,提高企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,切实为企业解决生产、销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。继续实施“抓大壮小扶微”工程,加强年产值上亿元企业指导工作,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,指导茶叶、油茶、木材等加工企业通过市场运作、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大企业的整合和技术改造力度,力争年内培育1家规上企业,扶持培育40家微型企业。
    3.积极发展非公经济。全面落实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,消除各种隐性壁垒,切实为非公企业提供更好的环境、更好的条件、更好的服务,解决企业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。实施非公强优企业培育计划,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一批具有潜力的非公企业。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入重大基础设施、科技研发、新兴产业、社会事业、民生改善等领域。
    (四)加大城镇建设投入,提高城镇建设水平。围绕打造“全国山水园林宜居县城”和“生态休闲村镇”目标,科学规划,合理布局,突出重点,推动新型城镇化跨越发展,力争城镇化率提高2.5%,达37%。
    1.优化城镇功能布局。坚持统筹谋划、规划引领的思维,高起点高标准定位城镇功能,编制镇洪东洒片区和加尤、伶站集镇修建性详规,编制重点扶贫村庄建设规划和50个村庄规划。
    2.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。重点抓好“四区”(中心城区、城南、城北、城西)建设。中心城区以旧城改造为重点,推进河西片区、中桥至人大片区、物资公司片区、大茶壶广场片区改造,整治龙渊河、泗水河,整治农贸市场,逐步恢复泗城古街,打通五灵路、腰马河堤、龙渊河堤三条断头路。城南片区以品位提升为重点,打造进城迎宾景观大道;围绕商住、商旅开发体育中心周边地块和东洒片区地块。城北片区以拉大城区框架为重点,完善旦村新区市政路网、供水供电、排水排污等;实施县城泗水河河滨、城区主干道及附属绿地园林景观提升工程和城区花化工程。城西片区以打好发展基础为重点,落实加油站、汽车站、消防站、农商行等项目规划选址,开展规划设计。
    3.着力打造特色小城镇。将小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、旅游发展相结合,打造生态小镇、民族小镇、旅游小镇。突出民族特色,重点完善提升沙里集镇建设,加快推进下甲乡撤乡建镇工作,将下甲乡集镇纳入县城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控制和管理,完善基础设施,开展环境综合治理,加强集镇规划控制。同时,推进加尤、伶站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,全力创建泗城镇特色旅游名镇。实施泗城至下甲至沙里沿线村庄、集镇风貌改造。
    4.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。全面落实人口管理改革制度,放开城镇落户限制,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。完善农民进城就业、户籍、住房、社会保障、子女入学、教育培训等各项措施,力争全年转移农村人口5000人以上到城镇落户发展。
    5.加强城镇村屯管理。结合“美丽凌云·清洁乡村”活动,加强县城排污监管,加大保洁力度,完善管理长效机制,加强综合执法,严禁违章违法建设,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。
    (五)加快旅游发展步伐,推进旅游提速发展。根据凌云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,突重点、破难点,全力打造国家生态休闲长寿养生旅游度假区,力推旅游产业提速发展,力争接待游客100万人次、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以上。
    1.开展茶文化旅游季活动。重点围绕“引客入凌”工程,开展茶文化季和茶交易会活动,推出凌云古城骑行游、瑶寨茶乡特色游、浩坤湖景区野营游3条精品旅游线路。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开展“生态健康凌云”主题宣传,吸引各方游客,实现引进游客50万人次以上。
    2.加快旅游景区景点建设。创建凌云古城国家4A级景区、水源洞4A级景区;加快“浪伏小镇” 国际茗修旅游度假区建设,提升金字塔茶山景区品位;开发浩坤湖景区,建设浩坤湖湿地公园度假区;打造央里“南里湾”、 下甲水陆“壮族人家”、 金保瑶家3个星级乡村旅游点。
    3.加快服务设施建设。加大旅游招商力度,解决旅游开发资金瓶颈问题,建设自驾游汽车营地,建设凌云游客集散中心,加快星级酒店建设,提升接待能力,力争年内新增四星级以上酒店2家,建成市级四星级以上旅游餐厅2家、自治区级星级旅游购物店1家。
    4.加快旅游商品开发。结合农业结构调整,重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,包装长寿食品,逐步形成品牌化的旅游商品。
    (六)强化项目推进工作,增强经济发展后劲。发挥投资对经济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性作用,全力推进基础设施、重点产业、城镇建设、教育、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,力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.36亿元。
    1.做好项目储备工作。进一步加大项目前期经费投入,加快可研、设计、环评、用地等前期工作,围绕国家投资政策、产业发展方向,科学谋划、储备一批新的重大产业、重大基础设施、重大服务业项目。重点做好浩坤湖景区、汽车交易市场、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。同时,加强征地工作,全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。
    2.加快项目建设进度。今年计划实施1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16个,续建28个,新开工69个,前期工作19个,完成投资22.3亿元以上。一是交通项目:积极争取百乐高速公路开工建设;加快推进凌云至凤山、凌云至田林二级公路建设;加快推进加尤经逻楼至沙里三级公路建设;加快通村水泥公路建设,力争在6月份全部竣工。全年力争完成交通项目投资6.39亿元。二是水利项目:重点推进“五小水利”重点县、农村饮水安全、滇黔桂岩溶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、加尤镇政府驻地防洪整治、那追水库和各漏水库等项目建设,力争农林水项目完成投资2.4亿元。三是统筹推进其他项目建设,力争工业项目完成投资5.43亿元,城建旅游项目完成投资4.7亿元,社会事业类项目完成投资1.29亿元。
    3.开展大招商活动。全面整合招商资源,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服务体系,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,强化项目投资信息收集和追踪,利用“东博会”、“广博会”、“广交会”等平台,积极开展旅游大招商、工业大招商、城镇建设大招商,力争年内招商引资项目资金到位13亿元以上。
    (七)加强生态工程建设,巩固生态环境优势。结合“美丽凌云•清洁乡村”活动,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,改善生态环境,争创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试点县”、“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县”。
    1.强化生态规划。推进主体功能区空间规划体系建设,积极申报“县级空间规划试点县”。一是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,划定全县生产空间、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开发控制界限,明确居住区、工业区、城市建成区、特色小城镇、农村居民区、基本农田以及林地、水面、湿地等生态空间边界。二是进一步理清主体功能区规划、城市规划、土地规划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之间的功能定位,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区的作用。
    2.强化环境治理。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,重点在泗城、沙里、下甲、朝里、逻楼等5个乡镇27个行政村286个自然屯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,实现村庄优美、村容整洁。加强水源头植被保护,确保饮水质量和安全。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控预警体系和环境执法监督体系,提高应急处置能力。
    3. 打造百里生态长廊。全面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相关政策,深入实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综合治理、小流域综合治理和“绿满八桂”等绿化造林生态工程,打造泗城经下甲、沙里至逻楼“百里生态长廊”,新造林达4万亩以上,村屯绿化30个以上。
    4.强化节能减排。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,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在1249.8吨以内,化学需氧量总量控制在922吨以内,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84.9吨以内,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在1078.1吨以内,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.1%,保持县境内空气质量一级标准。重点抓好冶炼企业的技改升级和节能降耗。
    5.深入开展“美丽凌云•清洁乡村”活动。完善环卫设施建设,健全长效保洁机制,打造精品示范,统筹推进全县第三批、第四批清洁示范屯、示范户工作,确保顺利通过区、市验收。
    (八)改革创新财税管理,发挥财政保障能力。发挥财政公共服务职能,推进财政改革管理创新,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,集中力量办大事、解难事。
    1.努力增加财政收入。巩固重点财源,培植新兴财源,加强收入组织管理,依法加强税收征管,降低非税收入比重,全力以赴稳增长、提质量,确保完成1.82亿元收入任务。
    2.强化部门主体责任。勤俭节约,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“三公”经费支出。强化支出责任,将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及单位财务管理纳入年度绩效考评,切实加强部门财政管理和支出进度。下功夫盘活存量资金,进一步加强对财政结余结转资金的管理,对结转2年以上的结余结转资金一律收回财政统筹安排。
    3.加强政府债务管理。严格按照上级要求,加强源头规范,强化财政部门归口管理职能,逐步将政府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,严格举债程序,防止盲目举债,防范债务风险。
    4.努力破解融资难题。改革创新,进一步整合资源,用好土地资源,努力拓宽筹融资渠道,破解各方面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;投入财政担保资金1200万元,完善信用担保体系,加快发展小型金融机构,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产业发展资金问题。
    (九)完善民生保障体系,改善居民生活质量。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统筹协调各方利益,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、好事。
    1.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。落实就业政策,开发就业岗位,引导就地就近就业,鼓励自主创业,积极援助就业特殊困难人员,消除“零就业”家庭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。加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,组织城乡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1000人,技能鉴定450人,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,创收3亿元以上。
    2.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。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,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,确保年末城镇职工养老参保人数达2800人、医疗参保人数达1.4万人、失业参保人数达4000人、工伤参保人数达3200人、生育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3000人、新农保参保率达90%以上,养老金发放100%。加大惠民政策宣传力度,切实做到应保尽保、应收尽收,进一步提高保障能力。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,妥善安排好特困群众、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。
    3.积极为民办十件实事。一是实施交通惠民工程,硬化通村、通屯公路23条201.95公里,解决农村边远群众出行难问题。二是实施水利惠民工程,建设集中饮水工程45处,解决2.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。三是实施教育惠民工程,为9所小学建设学生食堂,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,改善在校学生生活状况。四是实施安居惠民工程,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48套,其中廉租住房44套、公共租赁住房204套;新增发放租赁住房补贴60户。五是实施生态惠民工程,补偿森林生态效益林125.6万亩,切实提高群众政策性收入。六是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,封山育林231公顷,植被管护1181公顷。七是实施土地治理惠民工程,整治沙里瑶族乡沙里村、弄塘村两个村土地124公顷。八是实施计生惠民工程,建设幸福家园村级人口计生服务室和新家庭文化屋29个。九是实施广电惠民工程,建设凌云往下甲、沙里至逻楼乡镇光纤联网工程,解决沿线乡镇及周边村屯群众收看有线电视难问题。十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建设5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,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260场。
    (十)协调发展各项事业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。
    1.突出抓好教育发展。加强学前教育工作,建设朝里、下甲、沙里3个乡镇中心幼儿园,提升公办幼儿园接纳能力;狠抓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,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76%以上;加强学校布局调整,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,重点抓好第三中学、县城小学扩容等项目建设;加强普通高中建设,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项目建设,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,提高教育教学质量;抓好新一轮职业教育攻坚,实施“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计划”,创新办学模式,加强校企合作、校校合作,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;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加大教师引进力度;研究出台教师待遇政策,提高农村教师生活待遇。
    2.加快发展卫生事业。完善新农合制度,健全参合农民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,人均筹资标准达390元,参合率巩固在97%以上,资金使用率要达85%以上,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巩固75%以上,农民受益率巩固在50%以上。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,加强艾滋病防治、地中海贫血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,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,建设县人民医院标准化二期工程,加快推进沙里、东和、下甲等卫生院业务用房和职工周转房项目建设。加快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,加强卫生队伍建设,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。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创建“国家卫生县城”。
    3.加强和改进人口计生工作。进一步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,强化综合治理,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,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达93%以上;推进“关爱女孩行动”,严厉打击“两非”行为,强化出生实名登记管理,确保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9以内。落实单独两孩政策,稳妥推进调整完善生育政策。创建“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”。
    4.积极发展科技、文体、广电等事业。加强科研工作,力争建立2个自治区级产学研示范基地。加大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,加快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,做好文化馆定级评估工作,力争通过国家三级馆评定验收。实施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战广电项目。抓好4个民族乡30周年乡庆活动,全面发展统计、人才、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,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。
    5.全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。积极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,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机制。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和行政复议体制,推进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司法调解的有机融合,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机制。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,加强应急管理,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和突发事件“源头治理”动态管理体系。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。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监管。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,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推进平安凌云、法治凌云建设。
    (十一)全面深化改革创新,激发加快发展活力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,把改革贯穿济经社会发展各个环节,积极作为,勇于创新,切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。
    1.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。切实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调整工作,接好上级政府下放的审批事项,进一步理顺政府机构职责关系,推进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,完善“一站式”审批服务制度。积极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,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。实施民事登记制度改革,逐步将婚姻登记、农民建房审批、计生、养老、医疗等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民事登记事项下放到乡镇。
    2.深化农村综合改革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,选择1-2个乡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,加快培育专业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,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,鼓励承包经营权更多向新型主体流转。
    3.深化社会事业改革。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,优化机构设置、职能配置、工作流程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,推进学前教育多元化办学,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,大力促进教育公平,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,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,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,统筹推进医疗保障、医疗服务、公共卫生、药品供应、监管体制综合改革;加快公立医院改革;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,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。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。

    三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
 
    面对新形势、新任务、新要求,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,转变政府职能,严格依法行政。更加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、工作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,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、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。充分发挥监察、审计等专门监督的作用,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。完善重大决策程序机制,依法主动公开政府信息,及时回应社会关切,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,提高政府公信力。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,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、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,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纠正“四风”,改进作风,提高政府执行力。坚持艰苦奋斗、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,坚决执行国务院“约法三章”,完善制度,规范办公用房、公务接待、公车使用等管理,切实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、改善民生上。按照促进改革创新、始终勤政为民、践行法治原则、严守清正廉洁的要求抓好队伍建设。全面建设依法、务实、高效、为民、清廉的服务型政府。
    各位代表、同志们,站在凌云加快发展的新起点,政府工作任务繁重,使命光荣,责任重大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,在自治区、百色市党委、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,以科学发展观、党的十八大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,更加坚定信心,齐心协力,开拓创新,扎实工作,为全面完成“十二五”规划任务、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!
 
 名词解释:
    “3456”:以“三清”活动为主要内容,以“四大工程”为载体,坚持 “五个结合”,实现 “六个变化”,即:开展清洁家园讲卫生、清洁水源讲标准、清洁田园讲质量“三大活动”,实施石漠化片区百里美丽乡村画廊建设、宜居乡村示范带建设、青龙山流域(含泗水河、布柳河凌云段流域)生态文明建设、美丽集镇提升建设“四大工程”。坚持“五个结合”:与旅游发展相结合,发展美丽经济;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,筑牢广西生态安全屏障;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,提升城镇化水平;与新一轮扶贫开发相结合,促进农民增收提速;与“五个创建”相结合,打造凌云宜居乡村。实现“六个变化”:人居环境明显变化、产业发展较大变化、生活质量明显变化、社会风气较大变化、党建引领新变化、干部作风显著变化。
    五大基地:10万亩优质高效茶叶基地、10万亩优质高效桑蚕基地、10万亩优质高效油茶基地、万亩中草药种植基地、万亩种草养畜基地。
  • 分享:
网警
  • 主办单位:凌云县人民政府        承办单位:凌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      版权所有:凌云县人民政府网
  •     桂ICP 12007659 号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网站标识码:4510270001
  • Copyright 2012-2016 lingyun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
  • 本站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  技术支持:百色创慧计算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  您是第    位访问者
网警